NAC 神經鏈調整術(Neuro Associative Conditioning)調節你的壞習慣,重新養成新的、好的習慣,來幫助你實現目標。
面對競爭激烈的外在環境,身為創業老闆的你總是面臨著許多高壓決策、團隊管理及市場競爭的挑戰,而這些壓力往往會帶來許多負面情緒反應,造成焦慮、拖延做出不正確的決策,阻礙你成長。
其實這一連串的反應都源自於你的習慣,習慣會驅動我們做著大部分事情,當你面對一個問題時,大腦就會根據過往習慣做出「反應」,而 NAC 神經鏈調整術,就是一種改變我們習慣,重新訓練大腦面對事情時,讓我們做出不同反應,這篇我們就深入來討論 NAC 神經鏈調整術,讓你了解如何實踐。
我是張方駿企業教練,在這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想要創造豐盛財富需要有正確的思維模式與策略選擇,擁有財富觀念打造理想生活,財富夥伴是一堂關於財富的系統化課程,帶您改變信念遇見期望的結果,從混沌走向順流豐盛的旅程,即刻點擊財富夥伴諮詢更多課程內容。
什麼是 NAC 神經鏈調整術
NAC 神經鏈調整術是什麼
NAC 神經鏈調整術(Neuro Associative Conditioning)是由潛能激發大師-安東尼.羅賓(Tony Robbins)所創立,是指我們重新設計大腦神經鏈,從而改變行為模式和情緒反應,我們的大腦會將你的情緒和某些事情發生連結起來,因此當某件事情你感覺痛苦,那每次當你經歷過這件事情時,大腦就會產生消極或是痛苦的情緒,然後延伸到我們的行為。
舉例來說:如果每次當你感覺到無聊時,你的下一個動作就是拿起手機玩,那麼大腦就會把「無聊」和「查看手機」建立起關聯,因此下次你又產生無聊的感覺時,就會下意識的拿起手機。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反應,就可以透過改變大腦中的「神經關聯」讓你重新養成好的習慣與改變你的行為模式,NAC 神經鏈調整術的原理,就是要讓你打破這些無益的關聯,建立大腦中新的聯繫,讓你未來再次面對同樣的事情時,觸發對你有利的或好的選擇與反應。
此外,當你訓練自己建立好的行為反應,如果重複相同經歷的次數越多,大腦就會更加熟悉這樣的連結紀錄,情緒和行為反應就會變得更自然與直覺。
NAC 神經鏈調整術的要點
NAC 神經鏈調整術,是基於兩個決定性的原因來改變人類的情緒和行為能力:避免痛苦和創造快樂,本質上 NAC 神經鏈調整術就是想要調節大腦避免痛苦和創造快樂的場景反應,這些反應關係到潛意識,而其中 2 個要點就是我們情緒和行為,也就是身體和動作反應。
- 情緒管理:透過了解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辨別出自己的狀態,進而重新建構自己的習慣模式,讓你更好的管理情緒變化,改變內在心態與外在行為。
- 行為改變:專注於讓你識別負面的想法與信念,接著改變因為負面情緒帶來的行為,因為我們正在有意識的調整行為和心態之間的連結,讓人可以朝向更好的的面向,促進個人成長。
NAC 神經鏈調整術與 NLP 神經語言程式的差別
NAC 神經鏈調整術是建立在 NLP 是神經語言程式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的基礎上,從中精簡提取延伸。
NLP 神經語言程式
- N(Neuro)神經系統:指大腦運作,我們的神經系統通過五官產生反應的過程
- L(Linguistic)語言:包含與自己及與他人溝通,透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
- P(Programming)程式化:指我們的行動和情感都有設定好的程式反應
NLP 神經語言學就是強調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我們內在程式所控制,而有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就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並且建立起的程式,因此我們當想要改變最終程式反應,我們可以設計自己想要的是系統,來達成目標;就好像我們想要邁向成功,可以複製成功人士的做法,學習他們技巧與策略,將他們的行為反應寫入我們的程式中。
而 NAC 神經鏈調整術則是運用痛苦和快樂兩大因素,設計大腦對於情緒和行為的反應,建立起自己喜歡的快樂迴圈,改變原有的行為模式。
NAC 神經鏈調整術可適用哪些場景
提升領導力
當我們面對高壓環境或是緊張的氛圍,企業老闆需要做決策,往往可能會太急躁或是對於夥伴的情緒反應會變得很大,透過 NAC 神經鏈調整術,可以讓你觀察到你現在正處於壓力之下,可以先深呼吸讓自己放鬆,然後將壓力跟鎮靜的技巧連結起來,而不是和情緒反應變大連結,來改變自己在高壓時,依舊能夠有良好的團隊溝通與管理,還能激勵夥伴士氣。
▌延伸閱讀:教練式領導是什麼,讓你提升領導力帶領團隊卓越
想要提升團隊競爭力帶來更卓越的效益,這堂教練式領導課程,根據張方駿老師多元專業的背景,以及大量客戶的數據和創業經驗,以實戰、實效、實用為核心,提供企業主最專業的領導力課程,讓你實際演練不只能掌握領導技巧,更能讓團隊凝聚力提升,歡迎進一步了解領導哲學培訓課程內容。
增進親子或夫妻關係
除了工作場合之外,NAC 神經鏈調整術也能應用在關係改變之中,像是在親子或是夫妻相處中,如果遇到事情就容易產生指責、抱怨等行為,那麼就可以告訴自己,終止這樣的行為模式,改變成為同理對方的情緒,建立理性和積極的溝通,讓彼此的關係更為穩固。
調整健康
想要戒菸或瘦身嗎?有時我們壓力來時,很容易會忽略當下正在執行戒菸或瘦身,因為我們已經很習慣,當我們緊張有壓力時就會讓自己吃些不健康的零食或抽菸來緩解壓力,夠過 NAC 神經鏈調整術,我們可以注意這樣的觸發條件,終止吃不健康零食或是抽菸的行為。
調整心態
如果過去我們在面對具有挑戰的事情,都處於限制性思維,習慣逃避、忽略或是缺乏執行力,那麼在運用 NAC 神經鏈調整術時改變這樣的習慣,告訴自己停止限制性思維改用成長性思維,突破心理障礙,提升自信,培養高效的模式。
▌延伸閱讀:潛能開發是什麼 ? 潛能開發有什麼好處 ? 找出自己的優勢邁向成功
實踐 NAC 神經鏈調整術的 6 大步驟
NAC 神經鏈調整術讓你打破過去的習慣,改變心態,實現個人成長,以下是來自安東尼.羅賓針對 NAC 神經鏈調整術的 6 大步驟
步驟 1:決定目標
改變的第一步是先決定你想要的是什麼,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目的和方向,當你能夠越具體說出想要的事項,方向就越清楚,實現目標的機會就會越大。
在規劃你的目標時,要根據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做出改變的事情設為目標,我們通常習慣性把不想要的東西看得很重讓自己陷入內耗中,像是沒有成就感、不夠自信等等,心思都專注在這些負面的事情上,這些想法很容易導致我們最終焦點都放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所以設定目標時,一定要放掉這些負面的情緒,專心在重要的目標上。
同時,當我們找到目標之後,就要衡量你與目標之間有哪些阻礙,然後評估目前還沒有做的原因跟現在狀況相比,同時思考當我們做出改變所帶來的痛苦感受有哪些,透過 NAC 神經鏈調整術的流程來消除這些情緒關聯,讓你更能夠實現目標。
步驟 2:找到施力點
人們要改變最大的困難點就是改變帶來的痛苦通常是未知的,我們想像改變會很不舒適,因為害怕就會容易受限於自己的想法中,無法跨出改變的那一步;但是反過來思考,如果我們把不改變現況跟痛苦連結起來,讓你產生不改變的情緒等於痛苦的模式,同時將快樂和改變連結起來,那我們就能讓自己往目標前進。
可以思考我不改變會怎麼樣,改變了生活又會變得如何,是一直要做著無聊又無趣的事情還是想要為生活帶來新鮮、冒險的事,尋找心中那迫切的期待,從中找到你願意也可以開始執行的施力點,透過這個施力點運用槓桿撬起你新的方向。
步驟 3:終止舊有模式
如果我們一直重複舊的做法,那麼就只會得到一樣的結果,因此要想要做出不同的改變,就要終止舊有的行為模式,也就像當我們備感壓力時就想要吃些不健康的東西或是無聊時想要滑手機等等,我們要終止這些行為,告訴自己不能這麼做,這麼做會跟你的目標偏離,然後把些這些不良習慣跟消極痛苦連結,讓自己遠離這些行為。
步驟 4:建立新模式
當我們已經終止舊有的模式之後,就需要尋找新的替代方案,來重新建立連結,因此前面提到我們備感壓力就想吃垃圾食物,可以變成做簡單的運動、冥想或是散散步,建立新的行為模式,取代掉舊的方式。
步驟 5:讓新行為模式成為習慣
當我們建立新模式時,可能沒有那麼習慣,常常還是在遇到問題時,走回原本舊的行為,因此需要一遍遍的練習,持續創造與新習慣的連結,並且讓新的模式與愉快的情緒連結起來,而不是讓新模式產生抗拒感,這樣就能越來越適應,且越來越直覺反應。
步驟 6:測試成果
有時候我們可以在同樣的環境中讓新的模式成為你的行為反應,但如果在非常規或熟悉的環境之下,是否也能有同樣的反應,這時就能測試這個新模式是否已經取代舊有的習慣,如果答案是「是」,那麼可以再進一步確認是否執行起來是愉悅的感受,作為確認已經深入潛意識中。
如果答案是「否」,那就要回過頭重新執行一下前面 5 個步驟,找到你可以習慣和良好的行為模式。
NAC 神經鏈調整術,讓生活朝向你想要的目標改變
NAC 神經鏈調整術透過大腦的重複反應和積極回饋進行改變,這樣反覆的練習,讓我們植入新的行為模式,當我們可以時常保持這樣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就會自動的選擇新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成為內建的意識,引導你走向全新成功的方向。
我是張方駿企業教練,在這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想要創造豐盛財富需要有正確的思維模式與策略選擇,擁有財富觀念打造理想生活,財富夥伴是一堂關於財富的系統化課程,帶您改變信念遇見期望的結果,從混沌走向順流豐盛的旅程,即刻點擊財富夥伴諮詢更多課程內容。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1:Neuro-associative conditioning
參考資料 2: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參考資料 3:Why stress causes people to overeat
參考資料 4:Our evolved unique pleasure circuit makes humans different from apes: Reconsideration of data derived from animal studies